共建企业出海金融服务新生态 陆家嘴金融沙龙第四期圆满落幕
3月22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四期活动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圆满落幕。本期沙龙围绕《“走出去”的金融服务—以商业银行的视角》这一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参会嘉宾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金融服务企业出海建言献策。
“走出去”的金融需求日趋多元,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
2020年以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蓬勃发展、“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24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59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王晓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对企业“走出去”充满信心,但在多年的实践中,也看到“走出去”项目有诸多艰辛和不易。通过案例,王晓就出海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金融行业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分享了四点思考。
王晓认为,跨境资金结算便利及效率是“走出去”企业的首要课题。在“走出去”前期,多数企业存在结算难、结算慢、结算不透明等复杂情况。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数字化、便利化的基础结算服务,以及现金管理、全球司库等产品,保障企业资金的高效运转。
其次是增加跨境资金供给保障。王晓指出,当前“走出去”的国家和地区呈多元化趋势,有不少地区外汇管制严格,金融机构可通过境内外的组合产品与服务,满足企业多币种的金融需求。
另外,“走出去”项目周期往往较长,会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王晓认为,汇率波动引发的风险尤为显著,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客户具体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保值方案,以完善跨境风险防范保障。
第四,中资企业“走出去”通常会面临着政治和监管环境陌生、法律和文化差异较大、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市场和竞争环境了解不深、本地合作伙伴缺失等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在境外的渠道和资源,帮助企业打破“信息壁垒”,打开发展局面。
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糜良、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涂群同样结合中资大行服务企业出海的经验,分享了对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的思考。
糜良指出,中资“走出去”跨境离岸金融服务需求愈加多元化。部分“走出去”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与之前相比已显著不同,企业既要充分考虑离岸资金的安全性,也要求中资商业银行在结算、汇兑、投融资等配套服务的时效性及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方面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糜良建议在提供传统的主导融资产品以外,商业银行需围绕中资“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稳定、覆盖不同发展周期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包括全球现金管理、跨境离岸资金池等更综合的金融服务方案和问题解决方案,通过自身不断完善的支付结算网络和多币种清结算体系,满足企业全球经营高质量发展需求。
涂群则认为应从三大核心维度,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生态。结合建行上海分行的经验,一是以全球金融中心为支点,打造“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金融服务网络。二是以客户需求为本,构建“全周期、全场景”的实体经济服务生态。以客户为中心,推出“链动全球、融智融通、开放创新”跨境服务品牌,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三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翼,推动“本币优先、双循环” 的战略协同。通过“跨境结算+离岸市场+金融创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走出去”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各自发挥专长,外资银行、科技企业与律所助力企业“走出去”
站在外资银行的视角,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资本市场与证券服务部中国区企业业务主管钱心浏指出,“出海”企业渴望获得高效、稳定,并且能覆盖不同发展周期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汇丰银行在自身业务探索中构建出了一套精准匹配的业务流程,为中资企业提供从贸易融资、资金管理、外汇管理到并购以及债务资本市场服务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配合企业在早期准备、初步设立、启动运行和区域扩张阶段的不同需求。
在中国企业的出海实践中,科技企业的技术为出海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蚂蚁集团跨境业务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欢介绍,在蚂蚁集团的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中小微企业全球发展,其为广大跨境电商卖家、外贸B2B商户提供快捷、方便和实惠的跨境资金服务,与生态伙伴一起,帮助中国企业能够货通全球。同时发挥移动支付的技术优势,让跨境商旅往来更加轻松。
结合法律事务方面的经验,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余承志介绍,海外投资的法律需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是以并购、绿地投资为主,但发展中国家还是以卖产品、买地建厂为主。在外资准入方面,发展中国家有非常高的外资准入要求。而在欧美国家,知识产权是竞争对手阻碍中国企业进入欧美的有效手段。律师事务所通过法律服务和技术手段,为众多企业出海提供合规建议。
银行与专业机构协同,应对企业“走出去”的挑战
在主题为《洞察机遇、应对挑战:构建“走出去”企业投融资新生态》的行业对话环节,对话嘉宾进一步探讨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所遇到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面对企业“走出去”的国别风险,糜良认为,商业银行在各国的分支机构先要初步实现“走出去”企业在国内“一点接入”,使全球分支机构全面地成为企业去到不同国家的“陪伴着的熟人”。同时,银行需要完成与当地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同,以及与国内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同。
在当前中资企业面临融资成本高、东道国主权风险复杂的情况下,涂群建议,商业银行努力践行FT账户不断释放出来的政策红利,帮助企业做到更好的跨境经营。FT账户有在岸、离岸两个市场的轮动机制,带来的跨境融资、利率、汇率也是市场化的,跨境的资金调拨便捷高效。通过FT账户,企业得到的融资产品相当丰富。另外,建议探索创新“自贸区+中信保”风险缓释模式,打造主权风险应对工具箱。
为了管控企业“走出去”的财务风险,钱心浏认为,商业银行应引导企业正确地树立 “风险中性”的管理战略和理念,从技术角度配合和帮助企业分析风险、量化风险,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企业部门间应合作配合,合理分配财务人员、防范风险的KPI。
在服务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方面,刘欢介绍,再小的电商企业,只要有出海的意愿,就能立刻找到整个生态全链条的服务。针对外籍游客进入中国的支付问题,也提供了解决方案。
余承志展望了未来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律所和银行的协同机会。在跨境投资和并购中,余承志介绍,如果有银行保函,能大大增加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中的确定性,实现签约和交割同时发生。并购贷、托管账户的条款,也是交易中值得关注的环节。
在本期沙龙最后,参会嘉宾们认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是磅礴的历史进程,而金融和其他相关业态如何做好服务,也是逐步学习、成长的过程。本场沙龙勾勒出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的美好愿景,2025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更加坚定,期待有更多的金融和相关机构能够创新服务,共建“朋友圈”,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更大成就。
“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此系列活动将构建与“陆家嘴论坛”相呼应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机制化、场景化、国际化运作,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